“无户不核桃,无地不核桃。”这是广元市朝天区核桃种植的兴盛景象和真实写照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22年,全区核桃种植面积达50万亩,年产量保持5万吨以上,稳居全省县区首位。建成全省首个核桃博览馆,产品远销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及欧美、东南亚等地区,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超过4000元……
这份来自“中国核桃之乡”广元朝天区的“成绩单”表明,该区始终把核桃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,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森林是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的发展理念,以园区建设为抓手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如今的朝天核桃大规模发展,名头更响亮,是全区农民增收的“摇钱树”。
种植面积 30余年增至50万亩
初夏时节,穿行在朝天核桃产业示范园区中子核桃基地内,漫山遍野的核桃林展现在记者眼前,一颗颗正在生长的核桃果缀弯了树枝。
核桃树枝头挂满青果
“今年核桃结果不错,又将是一个丰收年。”5月25日,57岁的中子镇清泉村核桃种植大户王珠生高兴地说,20世纪90年代初,他就开始承包荒地种植核桃。“家里栽种了110亩核桃树,每年采收2万斤,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10万元。”
每一棵核桃树都承载着当地群众的希望。朝天区山地面积在91%以上,作为广元核桃产业主阵地,核桃一直是朝天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1988年,朝天区把核桃、黄羊、蚕桑和三木药材作为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。当年,核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。如今,全区核桃种植面积达50万亩。
“我们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首位产业、名片产业,一张蓝图绘到底,坚持‘核桃种植全域化、核桃加工精深化、核桃产品品牌化、核桃产业融合化’,走出了一条盆周山区生态林业富民强区的特色发展之路。”朝天区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介绍,目前朝天核桃年综合产值近30亿元。
品种改良 产量连续14年居全省首位
“以前的核桃品种差,产量低。”侯明堂是沙河镇罗圈岩村的核桃种植大户,30年前,仅他一家就种植了10多亩核桃,但根本赚不了钱。
如何解决核桃产业发展的“拦路虎”?
朝天区核桃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孙亮给出了答案:品种改良!
“朝天共聚集了7个专家服务团、28名产业领军人才、310名‘土专家’、1200余名实用技术人员,长期扎根产业一线开展品种改良。”孙亮说。该区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,推进品种改良和丰产管护。在秦巴山区核桃品种繁育中心内设有核桃杂交培育室等,从育种到生长过程都实现了信息化和数字化。建设核桃专兼用采穗圃1100余亩,种质资源收集区50亩,“用于方块芽接的接口取形导模”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“核桃品种培育及产业开发”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奖。
一项项研究,一次次改良,一次次突破……多年奋斗,铸就了朝天核桃有营养、有“卖相”的“内外兼修”。
“技术改良后,整仁率可达95%。”孙亮介绍,“硕星”“夏早”“广丰”等优良品种核桃,市场价18元/斤,一棵盛产期核桃树产值最高能达1500元。如今,朝天区核桃良种化率达84%,示范园区内良种化率90%以上,居全省第一。2022年,核桃产量达5.6万吨,连续14年居全省县区首位。
产业延链 力争综合产值50亿元
基地中,村民正在摘核桃;院坝里,大伙合力把一箱箱晒干的核桃抬上货车……这是5月25日记者在朝天核桃博览馆中看到一幅喜收核桃的微缩场景。
博览馆不但生动再现了朝天核桃从栽植、管护、丰收到加工、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场景,还将全国乃至全球的核桃产业知识作了详细介绍,浓缩了一颗核桃的前世今生。“每年接待上万人次来学习参观,包括大中小学的研学实践活动,核桃文化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。”孙亮告诉记者。
位于中子镇的广元秦川印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加工车间机器飞速运转,工人们正忙着制作各式核桃产品。公司负责人介绍,“随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,核桃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,推出的核桃系列新产品赢得了很多顾客喜爱。”
延长产业链是朝天提高核桃经济附加值、做强核桃品牌的重要方向。
如今,该区现有棒仁、越龄、月桂等核桃精深加工企业7家,初步形成了核桃加工企业集群,年可加工核桃10000吨以上,产品有烘焙桃仁、琥珀桃仁、核桃月饼、女皇贡饼、核桃油等,同时建设了核桃初加工点(去青皮、烘干等)111个,实现年加工产值超8亿元。
此外,该区深度挖掘朝天核桃文化和历史元素,打造乡村精品旅游观光线3条、特色村落5个、特色街区1条、有机核桃采摘园11个。
“我们将围绕‘强链、补链、延链’总目标,做大做强核桃现代产业园区,强化核桃基地精细化管理,做优一产;加快核桃产品精深加工,做强二产;拓展核桃市场营销,做精三产。”朝天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,到2035年,力争核桃年产量突破10万吨,综合产值实现50亿元,助力打造“天府森林粮仓”。
(刘怀英 四川经济网记者 侯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