匿名社交真能找到“灵魂伴侣”吗

  2021-11-12 10:55:23

  匿名社交真能找到“灵魂伴侣”吗

  近来,匿名社交软件成为不少年轻人青睐的“表达乌托邦”。某匿名社交App所属公司发布的《2020年新世代社交趋势洞察》报告透露,95后、00后等是其用户主力。中青报·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的一份调查显示:35.52%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使用过匿名社交应用。然而与此同时,高达90.69%的受访者都认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风险。

  匿名社交并非新事,从书信时代的笔友,到MSN、QQ等初代社交工具,再到如今的豆瓣、“树洞”等交流平台,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匿名社交。年轻人想在社交中为自己披上一层神秘的“外壳”,背后也有多重原因。

  由于涉世未深,年轻人对远方的“他者”往往有一种浪漫化的想象。一些社交软件主打“找到灵魂伴侣”“寻觅同星球人”等营销亮点,恰好击中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,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在这里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。此外,熟人社交的压力,也是他们“转战”匿名社交平台的动因。当发个“丧丧”的朋友圈就会被父母过度揣测,想向同学痛快吐槽却又顾虑重重时,年轻人常常需要一个能放下心理包袱、畅所欲言的“社交桃花源”。

  与此同时,“社恐友好”也是不少匿名社交App的特点。有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自己更愿意在匿名的“保护”下排解情绪、畅快表达。不管是发好玩的段子、秀新学的声线,还是分享自己减重70斤的心路历程。匿名状态下,现实中的“社恐”俨然可以在赛博空间成为“社牛”的存在。

  不过,匿名社交纵有千般好处,其风险也始终存在。不掌握对方的身份,你永远不知道手机另一端的人是满怀真诚还是居心叵测。在新闻中,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利用匿名社交骗取信任、将人引入“杀猪盘”,或是用户不经意间暴露隐私信息、受到“电话轰炸”之类的报道。匿名社交的隐秘性让一些不怀好意者钻了空子,让理想状态下的表达“乌托邦”成了骗局横行的“恶托邦”。

  因此,维护好社区生态,避免平台成为诈骗者的“围猎场”,是匿名社交平台不容推辞的责任。对于频频出现的典型问题,平台应有所警惕,畅通举报渠道,排查可疑账户,在涉转账、隐私信息传递等敏感环节加强提醒。必要时,还可采取后台实名注册、前台匿名显示的方式规避风险,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用户的人身、财产安全保障。

  其实,倘若年轻人的正常社交需求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,又何必舍近求远地寻求陌生人的安慰,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呢?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会迷恋匿名社交,正是因为传统人际交流机制的功能减弱:他们有的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,没说三言两语便开始“话不投机”;有的在校园中找不到“存在感”,甚至自认为是“大学中的无名氏”;有的社交圈过于狭窄,心情不好时只能去网络社区吐槽、宣泄、求安慰。

  正视这些正常的情感、心理需求,比一味劝说年轻人警惕匿名社交更具意义。对父母而言,改善对抗型、批评型沟通模式,懂得对孩子的观点要适度“存而不论”,可以让他们更愿意袒露心扉,彼此能更为平等、自如地交流。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,高校也可以探索朋辈小屋等“半熟人”咨询模式,这些同龄人咨询师能够对学生的困惑、迷茫感同身受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倾诉顾虑和耻感。

  许多年轻人在注册匿名社交App的那一刻,都怀着一颗渴望被关心、理解的心。那些现实社交中的条条框框和重重顾虑,又何尝不是自身过度思虑导致的?在人际交往中试着放下包袱,敞开心扉,走出社交“舒适圈”,会发现此前很多纠结和不安根本没什么大不了。真实社交中那份扎实的快乐和满足感,也是匿名社交永远无法取代的。

  任冠青 来源:中国青年报 【编辑:王禹】

最新资讯

猜你喜欢